6月26日,第四届“汇川杯”纺织智能设计大赛决赛在苏州顺利举行。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24所高等院校、10家企业提交的参赛作品,经6月11日专家组初评,共有25件作品入围决赛。
决赛中,评审专家从选题的新颖性和实用性,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和合理性,详细设计的可行性、工艺性与先进理论技术的应用以及应用前景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评分,最终高校组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8名;企业组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表示,连续举办四届的“汇川杯”是纺织机械行业从“追赶”到“智变”转变轨迹的缩影。“汇川杯”不仅是竞技场,是梦想孵化器,更是激发企业研发人员与高校师生创新潜能、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平台。如今已有“柔性化智能化成衣平台、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视觉验布、数字化缫丝设备”等多项成果落地应用。
6月17日工信部等6部委印发《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行动、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应用行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夯实支撑基础行动等四方面,提出18项具体工作任务,为下一步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也为纺织从业者带来更多新的课题。
顾平提到,纺织工业是“永恒的产业”,但“永恒”需要不断革新;智能设计是“前沿的课题”,但“前沿”终将走向应用。他相信,“汇川杯”每一份创意、每一次智慧碰撞,都会成为纺织机械行业智能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纪晓峰表示,“汇川杯”纺织智能设计学生大奖赛自2020年创办以来,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实践理论知识、挑战自我、对接产业的专业舞台。大赛精准对接纺织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的核心需求,响应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号召,为行业痛点提供创新思路,成功搭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桥梁。
本届大赛,增加了企业赛道,这标志着“汇川杯”大赛已从高校“练兵场”,升级为全产业链的“竞技台”。他表示,通过高校创意活力与企业工程实践的相互启迪,一定能更高效地推动智能技术落地生根。
当前纺织服装行业正在经历科技驱动的深刻变革,智能纤维、数字化发展、3D编织、零碳生产等层出不穷。新时代的产业人才,已不是简单的“继承者”,而是肩负使命的“开拓者”。行业需要积极拥抱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前沿技术,并沉下心来钻研纺纱、织布、染整等工序工艺的“传统密码”。
他说,真正能推动行业发生重大变革的创新,常常来自于传统技艺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而“汇川杯”大赛,正是提供锻炼跨界能力、碰撞创新火花的自由交流地带。期待“汇川杯”大赛促成更多成果转化,见证更多英才成长。
汇川技术纺织行业总工王舒阳表示,纺织行业作为大家印象中的传统行业,面临着用工难、能耗高等问题,希望通过“汇川杯”大赛的平台吸引更多既懂工艺又懂工控的年轻人涌入进来,以新兴技术为工具,改善纺织行业生产环境。
作为纺织生态圈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是人才输送、理论基础研究的关键平台,为行业企业乃至整个纺织行业提供了众多国内、国际的前沿技术研究。“汇川杯”举办到第四届,吸引了更多院校加入,大赛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增加了企业组的比赛,让纺织相关企业也参与到汇川杯的比赛中来,以大赛为平台,加强企业与学校的互动交流,通过“以赛带练”的方式,让企业对其所做课题有一定的论证。
他表示,希望未来的纺织工程师们能够持续深耕技术,打开技术视野,从真正的工艺原理出发帮中国纺织业巩固领先地位;希望纺织行业的年轻人们内心有一种使命感,让纺织从业者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希望这些在院校里已经对相关行业有一定积累的同学们主动投身纺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本次大赛评委
第四届“汇川杯”纺织智能设计大赛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主办,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承办,北京众仁智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支持。评审组由中国纺织机械协会高级顾问陈兴强、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蒋秀明、武汉纺织大学教授余联庆、北京众仁智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广喜、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纺织行业总工程师王舒阳组成。
企业组参赛选手
自2020年举办以来,“汇川杯”已吸引全国3000余名师生、400余项作品参与,是纺织行业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标杆赛事。大赛精准聚焦行业痛点,以赛促创,为AI、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纺织深度融合搭建实战平台,大赛发掘和锤炼智能制造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项目,将有力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的形成,为纺织产业迈向高端、智能、可持续的未来注入强劲动力与人才活力。
(编辑:董烁 杨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