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2025年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科技大会在无锡顺利召开
最新动态
2025年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科技大会在无锡顺利召开
2025-08-232



当下的环境,很多人说看不懂!

一面是极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贸易壁垒高筑,市场竞争加剧,需求低迷不振,一面是,科技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行进,人工智能多点开花,创新路径多元呈现,应用场景不断延展。

身处这样的时代,纺机行业该如何立足当下,寻找未来?



图片
图片
2025年8月22—23日,由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主办的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科技大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会议锁定“以创新生态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邀请了十余位行业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优秀企业代表进行分享交流。会议内容涉及宏观及产业发展形势、人工智能及前沿技术,行业科技创新现状,以及纺织相关工艺环节创新实践和企业智造发展经验等等,内容扎实且丰富,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为纺机行业企业布局未来提供了更多极具价值的信息参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迎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孙以泽,中国纺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贺燕丽、曹学军等相关领导、专家和数百位企业代表出席会议。
宏观视角

身处复杂多元的运行环境,纺织以及纺机行业如何确立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如何寻找未来的亮点和机会?如何合理布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图片

徐迎新“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旨报告中,深入剖析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态势、面临的挑战及未来方向。

上半年纺织行业虽受外贸环境复杂、国内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但凭借完整产业体系和国际化优势展现出良好韧性。上半年,纺织业、化纤业产能利用率分别达77.8%和86%,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9类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内销温和增长,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限额以上相关商品零售额等指标向好,国潮、大健康等升级类产品热销。今年1~7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707.4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企业通过拓展多元市场对冲对美出口下滑影响。同时,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技改升级成重点,但企业收入和利润同比下降,质效修复压力大。

徐迎新指出,行业面临的风险挑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全球关税水平上升,贸易摩擦增多,国际供应链布局更分散,可能导致我国纺织业国际市场份额流失。

对此,行业需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从五方面着手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完善科技研发体系,聚焦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关键技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发挥不同层级平台作用;优化成果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流动应用;建设高质量标准体系,推动新兴领域标准建设及国际接轨;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多层次专业人才。徐迎新强调,纺机行业作为纺织业关键一环,需凝心聚力,以创新助力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图片

贺燕丽“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任务”进行了介绍,内容涵盖“十四五”成就、“十五五”任务及纺织工业相关进展。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9.8%,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8.89亿千瓦;产业绿色转型加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降11.6%;绿色技术创新丰硕,国家绿色工厂达6430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140万辆;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4.1%;绿色市场机制完善,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标准和技术不断完善,支撑关键技术突破。

“十五五”将聚焦七大任务:能源领域深化绿色转型,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产业领域推动深度变革,推广低碳技术;城乡建设践行绿色理念,推广绿色建材;交通运输构建低碳体系,扩大清洁能源应用;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攻克核心技术;生态保护巩固碳汇,推进生态修复;政策机制完善制度,健全标准体系。

她表示纺织工业“十四五”成绩突出,全产业链能效提升,循环经济体系成型,绿色制造体系完善,国际竞争力增强。“十五五”将优化能源结构、强化技术创新、完善制造体系、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促进产业协同,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




图片

曹学军在出席会议时指出,当前为“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之年,纺织行业展现出较强韧性,“十四五”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连续保持3000亿美元规模并创新高,今年上半年面对美国高关税冲击,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仍保持增长。“十五五”时期,纺织行业面临更复杂环境,新材料等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绿色发展成刚性需求,国际贸易竞争加剧风险,但仍有良好发展前景。

纺织机械作为纺织行业基础支撑贡献显著,国产纺机占75%以上国内市场份额,出口居世界前列,近十年在连续化等技术上不断突破。但与需求和国际一流水平有差距,需多点发力:顺应AI趋势,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强化绿色理念,增强节能降耗减排能力;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提升专精特新水平;完善智能标准化体系,推动设备互联互通。她强调,纺机装备互联互通系列标准是数字化等的基础,需加大推广与完善,助力行业转型。




图片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在会议主持环节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简要分析。他表示,当前行业发展面对着极端复杂的发展环境,国际贸易壁垒高筑,需求低迷不振,市场竞争加剧,需求多元发展,行业持续面对能耗、效率、协同等方面问题,企业运行压力与挑战并存。

与此同时,全球纺织工业转型呈现多元化创新路径:?欧美?以工业4.0为核心,推动智能装备与低碳技术融合;?日本?聚焦精益生产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为行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顾平表示,不管是宏观层面的压力还是微观层面的挑战,行业均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在推动纺织行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过程中,加速重塑自身以科技创新力为底色的竞争优势,为纺织行业发展做好装备支撑。

科技前沿

抢到先手棋,是很多行业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如何找到创新的思路和方向,则是众多行业企业苦寻的。无论是纺织行业自身发展所需的补短板、锻长板,还是跨界技术的引入,都潜藏着极大的能力




图片

孙以泽院士“先端纺织产品成型装备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分别从“纺织”的新认知、战略性新材料纺织装备、传统纺织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孙院士表示,当前对于“纺织”的认知应从产业层面、科技层面 以及GDP贡献层面来看。当前,纺业已不仅仅局限于民生消费的传统纺织,正向战略新型产业渗透和延伸;纺织科学正与信息、微电子、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深度融合、交叉;纺织规上产业GDP约为5万亿,向国防军工、重大民生领域延伸创造的隐含GDP规模巨大,应是广义的GDP。

围绕战略性新材料纺织装备,他重点介绍了三维编织装备、三维机织装备、数控缠绕设备、自动铺丝装备、自动贴片装备、碳化硅纤维制备装备、氧化铝纤维制备装备、绿色纤维制备装备等相关装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就传统纺织技术与装备,孙院士围绕纺织产业链,对纺纱设备、织造装备、印染装备、纺织装备关键专件,以及成衣制造装备的各个工艺环节的装备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谈及未来装备术发展,孙院士表示,在战略性新材料装备方面将朝向:超大尺寸曲面体自动化成型转装备、超厚高密度曲面体自动化成型装备、常规武器的自主低成本快速制造系统,以及中小型无人飞行平台全流程智能制造方案发展。对于传统纺织机械的创新发展,技术创新将围绕智能化、数字孪生与虚拟仿真、柔性化与自动化方向继续推进;围绕产业需求,装备技术将在高端化、跨界融合以及全球竞争力打造方面发力;就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装备技术则会在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加速创新。




图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教授陈小平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新发展及其纺织业应用前瞻相关话题从人工智能的新进展、机器人的新进展及纺织业应用前瞻,2025-2030:中国智造攻坚战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

围绕人工智能进展情况,他对目前的大模型技术体系进行了介绍,通过大模型的深度测试案例分析,总结出了大模型原理性突破/局限,让人们对万能的大模型有了新的认知。

就机器人的新进展及纺织业应用,陈小平在智能机器人技术体系方面,介绍了可佳机器人及其基本功能,中科大软体手臂的基本原理以及中科大气动蜂巢网络机器人、中科大刚柔合一手抓的主要特性和技术路线。

在柔性机器人在纺织业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中,陈小平从纺织作业的智能化分类入手,将纺织产业链的工艺流程分为整序类,即加工对象内外几何关系的整改;修材类,即加工对象材质的修改;保障类,即传统人工作业,包括接线、引线、清絮、巡检、配送。表示,柔性操作可显著提升整序类和保障类的大部分作业性能。

陈小平表示,中国智造的出路在于形成四位一体的产业创新闭环,打造全球智造1带4新发展格局。中国纺织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智造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未来5年是中国智造和中国纺织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重中之重是突破智能化升级的瓶颈,在全球率先实现纺织业的高端化升级。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为中国智造和纺织业高质量发展,尤其为中国率先实现纺织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可能性。




图片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程师李雪清从技术发展现状、科技创新与成果以及纺机标准化三个方面对纺机行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据介绍,2024年纺机行业成果丰硕。“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中,多项成果获奖,44项新产品新技术通过省部级鉴定,305家重点企业获多项专利。纺机标委会及协会在标准制定上也有进展。细分行业技术各有突破:化纤机械提升能效与智能化;非织造布机械注重可持续发展;纺纱机械向短流程、智能化深耕;织造机械朝高速高效等方向优化;针织机械技术迭代;染整机械聚焦节能与自动化。创新平台建设活跃,相关联盟和委员会发挥作用,“汇川杯”大赛发掘人才。专项申报与技术推广方面,承担多项研究,组织各类技术活动。标准化工作推进,全国纺机标委会和协会制定多项国标、行标及团标。此外,正开展纺机“十五五”发展指导性意见研究编制,明确科技工作重点。




图片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侯曦以“从科技创新看纺织机械行业‘十五五’发展”为主题,对行业科技创新的背景以及现状进行介绍,并就行业“十五五”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

在背景分析中,他例举了国家多个部门发布的政策信息,并对一些重点政策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提炼出与行业相关的内容。他建议行业企业关注国家政策,加大企业与相关项目的连接。

谈及当前行业发展现状,侯曦表示,纺织机械行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竞争力大幅提升。无论从行业通过鉴定的项目水平还是国家及行业的重点奖项获得情况均有所体现。“十四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为纺织机械行业科技创新和纺织机械企业技术研发明确了重点突破的方向。科技攻关项目共列入63项,其中50项已完成;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项目共列入51项,其中50项在用户企业示范应用效果良好。在纺织绿色生产装备重点工程、纺织智能加工装备重点工程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果。

就行业“十五五”发展规划,目前协会还在推进相关工作,预计在2026年二季度发布。据介绍,未来五年,行业将重点关注绿色纺织装备重点工程、智能纺织装备重点工程、高端纺织装备重点工程、基础零部件重点工程、纺机智能制造重点工程以及纺机标准质量重点工程的推进。

创新支撑

中国纺机业在当前所表显出的创新力,源于行业系统化的创新体系建设,从行业标准,到技术孵化,再到平台支撑等等,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片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高惠芳表示,纺机器材是纺织产业链的“基石”与“引擎”,其创新与智能化升级关乎行业高质量发展,当前行业向科技、时尚等新定位迈进,装备等升级离不开纺机器材创新,此次大会旨在凝聚智慧、共商路径,共绘发展蓝图。

发言中,她对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据了解,今年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成立95年,多年来,工程学会一直在通过务实的工作服务行业科技发展,已成为行业科技工作者之家。得益于学会在科技工作方面的表现,成为了中国科协一流学会评价体系中的优秀组织。

高惠芳对于本届纺机器材专业委员会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表示学会将持续支持新一届专委会工作,助力行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图片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秘书长赵齐进行了纺机标准化建设及《纺织装备互联互通》系列国标的宣贯。

她首先对纺织机械标准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标准体系、标准制修订工作以及团体标准特点进行了介绍。据了解,截止到2025年7月底,纺机行业现行的国家标准142项,行业标准466项,标准总数608项,已发布团体标准5项。2025年,团体标准在研项目6项。据了解,纺机团体标准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主,是国行标有效的补充,且周期短,快速地解决了标准缺失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 创新性、先进性”对于标准的需求。

在纺织装备互联互通与互操作系列国家标准解读中,重点对GB/T 43018.1-2023 纺织装备互联互通与互操作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B/T 43018.2-2025 纺织装备互联互通与互操作 第2部分:纺纱;GB/T 43018.3-2025 纺织装备互联互通与互操作 第3部分:化纤;GB/T 43018.4-2025 纺织装备互联互通与互操作 第4部分:针织;GB/T 43018.5-2025 纺织装备互联互通与互操作 第5部分:非织造五个标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其中涉及架构、基本要求、信息模型、数据字典等方面信息。




图片

国家纺织机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周亚峰则就并条机的互联互通与互操作的测试验证与评价工作进行了介绍。据了解,并条机测试于2023年10月启动,测试基于GB/T 43018.2-2025,内容涵盖基本要求(接口、协议、网络)、信息模型(参数集完整性等)、数据字典(定义与标准一致性),采用现场核查、仪器检测、远程平台验证方法。评价分五级(一级至五级),按120分总分评定,各级对应不同分数与特征。在工作进展方面,湖北天门TM13型、沈阳宏大华明JWF1366型并条机均获四级(优化级);编制《纺织装备互联互通与互操作 测试与评价》团体标准草案并立项。下一步将优化标准、发放证书、扩大测试范围至更多设备。




图片

北京众仁智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广喜绕纺织数字化技术助力纺织机械,对创新中心多项成果进行了介绍。据了解纺织数字化制造创新中心于2023年3月由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成立,采用“企业+联盟”模式,聚焦纺织行业共性需求,协同资源推动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升级。

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智能工厂管理系统,破解数据孤岛、流程断裂等痛点,构建基础级到领航级的梯度培育体系,涵盖数字孪生、能碳管理等40个场景。平台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产品设计、工艺优化、质量管理等全流程虚实联动,缩短周期、降本增效;能碳管理模块助力企业摸清碳家底、标准化管控碳排放,优化减排方案。

AI应用方面,结合Deepseek技术,在设备维修、染整工艺、EHS管理等场景实现智能诊断、工艺优化与安全管控。此外,他还推介了包括直流母线供电系统、直驱电机与无稀土同步电机、同步电机群控技术等创新中心关键技术,这些技术与服务能够更好助力行业的数字化、低碳化转型。




图片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机器材专委会副主任、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胡旭东代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机器材专委会秘书处对纺机器材专业委员会工作进行了总结。据介绍,专委会现有149名委员,涵盖纺纱、织造等多个细分领域,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撑。
在行业研究与规划上,专委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跟踪研究行业动态,参与编写行业规划,启动《纺织机械行业“十五五”发展指导性意见》编制,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参与纺机产品进出口关税调整工作。在学术交流方面,每年举办年会,2024年8月召开三次会议,聚焦先进技术推广等;2024年6月在新疆召开高质量发展论坛,计划2025年10月组织参观新加坡国际纺机展。此外,专委会广泛调研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组织第四届“汇川杯”设计大赛,举荐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未来将持续搭建学术平台、推动基础研究、推广新技术、推进技术融合、组织大赛及加强人才培养等。
价值分享

当前,创新能量正从行业各个层面持续释放,从行业高校到各个企业,大家围绕各自研发领域和产品特色加速推进创新,且创新不拘一格,或是产品技术升级,或是生产水平升维,共同勾勒出了当前纺机行业的创新面貌。




图片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梅顺齐在题为“工业丝高效短流程加捻与捻织自动化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报告中,对加捻装备的工艺作用及发展概况,以及工业丝高效短流程加捻装备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介绍。

目前,高性能产业纱制品存在巨大需求,但高性能工业丝纤维因其高强高模,高刚度,抱合性差,难以成纱,且不允许断纱接头,其加捻过程存在多个难题,常规加捻技术无法满足其加捻要求。高端工业丝工艺装备主要存在制备技术工艺复杂流程长、自动化程度和效率低;上下纱劳动强度大,用工多效率低、智能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几乎是空白等难题和挑战。

基于上述现状,梅顺齐重点介绍了工业丝高效短流程加捻装备开发与应用。据了解,该项目拥有5大创新点:第一,研发了“一步法”三股丝高效短流程加捻方法与装备,实现两股/三股纱按需灵活切换的高效加捻;第二,研发了产业纱加捻气圈张力在线检测与精准调控方法,建立了产业纱加捻能耗控制方法;第三,研制了高效节能加捻装备关键部件,发明了行进式更换纱卷和上下纱卷一体化装置;第四:研发了系列高端产业纱高效短流程加捻装备,开发了高端产业纱智能生产管控系统;第五,开发了产业纱捻织车间物料流转系统、织机大纱架自动上纱系统。

据介绍,该项目自2019年以来获得发明专利28项,其中,国外发明专利5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1篇,项目涉及产品技术国内外市场占比达55%。




图片

无锡宏大专件科技有限公近年来在精益生产方面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该公司总经理卢锡鸣在会议分享中,交流了工艺创新流程再造的重要性。

据介绍,无锡专件核心产品涵盖假捻器、化纤加弹机轴承、纺锭轴承、包覆锭子等,广泛应用于化纤、棉纺等领域,部分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公司以精益生产为核心,通过工艺创新与流程再造驱动发展:推行“一人多机、一岗多序”和“岗位兼职”,2012-202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0.89万元/人/年提升至30万元/人/年;工艺上,通过自动化改造(如桁架机械手实现1人8机)、材料替代(加工周期缩短47.67%)、老设备改造(降低能耗)、全自动化检测(提升质量一致性)等提效降本;流程上,合并工序、打造自动化生产线,如HT825回转支座加工经优化后,班产量提升140%,生产周期从4天缩至1天。

同时,公司推进数字化转型,部署智能刀具柜、MES系统、数字工单及设备联网监控,实现生产全流程透明化管理。目前,公司正推进“纺机核心基础件智能制造工厂项目”,目标实现“六化”——产品领先化与多样化、管理数字化与扁平化、生产精益化与智能化,通过智能仓储、物流等规划,迈向“智造”升级。




图片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向忠锁定印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AI赋能纺织印染产业技术变革”的主旨发言中分享行业智造的更多可能。向忠从纺织业的基本特征出发,对纺织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介绍。

在设计环节,从原材料智能设计,到染料配方智能设计,再到结构智能设计与优化等方面均可融入人工智能技术。

在制造环节,他以印染为例,首先对智能传感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高温气体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布面温度传感器、含水率一致性传感器,以及传感器集成及系统部署。此外,他对机器视觉在制造环节的应用也进行了介绍,包括化纤生产多指标高精度视觉检测技术、细纱条干超分辨率视觉检测技术、纱筒空筒高性能识别技术,以及面料疵点在线质量自学习检测技术。

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机器人在逐步融入行业。发言中向忠介绍了纺织机器人关键技术、机器人本体智能技术、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机器人感知技术、多场景下的纺织智能操作机器人、多机器人群体智能,以及实例布车机器人、自动换筒机器人、自动接头机器人、整经自动挂纱-送纱机器人等。

围绕制造环节中的生产智能管控系统,他介绍了纺织机械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织造生产异常诊断分析技术、织造生产进度在线预测技术、织造车间生产瓶颈漂移分析、织造车间柔性调度。此外,他还对数字孪生工厂,以及营销环节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介绍。

展望未来,智能检测的标准化挑战迫切需要AI友好的检测标准;区块链数据存证以及纺织过程碳足迹量化模型,都将对人工智能产生更多应用。




图片

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德木作为优秀智造企业代表,围绕“专业化智能化全球化——智能传动助力智能纺机升级”这一主题进行了信息分享。

陈德木以视频开场,展示了杰牌智能传动未来工厂的面貌,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一台智能减速电机智能制造之旅。据介绍,杰牌聚焦"JRT151379ATO33、555555555、11N118"项目,涉及1方案,即杰牌智能传动方案;2平台,即线下产业平台+线上产业平台;3空间,包括5A办公区+5S生产区+5星生活区;4对标,包括中国中和+美国创新+德国匠心+日本精益,以及5智能,即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体验+智能人才。

发言中,陈德木介绍了杰牌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的运营理念。杰牌聚焦智能传动技术,目前企业产品技术已服务于“新、衣、食、住、行、源、运、农、化、海”十大行业。杰牌作为“纺织机械行业”智能传动方案提供商,将产品技术对标德国友商,实现同型号、同规格、同尺寸、同参数、全系列国产化替代,自主可控和高性价比。据了解,目前该公司已同纺机行业多家企业形成了战略合作。

图片

作为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常态化推进的工作,历届纺机科技大会均会围绕跨界技术发展最新进程以及纺织行业转型发展变化和需要进行相关资源整合,切实为行业和企业提升科技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提供更多支持。

8月23日上午,参会代表参观了无锡宏大专件科技有限公司,现场感受该企业在精益管理、智造升级方面的做法。

参展报名启动 | 2026国际纺织机械展邀您共赴上海之约
图片
图片

(编辑:丁文胜  范晓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